幸福是什麼?擁有舒適的物質條件、令人稱羨的家庭、傲視他人的收入,這樣就算是幸福嗎?還是在這之上要加上健康的身心,安全的居住環境才算是幸福呢?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發現,決定我們生命品質的關鍵,並不僅在於外在條件,幸福與否取決於你是否能夠掌握自己內在的專注力,並從而決定自己如何解讀現實。只要掌握正確的心態與方法,即使在最艱困的外在條件下,仍能進入這種被稱為「心流」的最佳體驗狀態,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與快樂。相反的,若無法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心靈,即使坐擁充裕的物質條件,也只會感到空虛與焦慮。
讓我們一起隨著本書,探討何謂「心流」,以及為什麼從事不同領域的人們,都能不約而同的進入這種充滿掌控感、創造力的美好狀態。並從科學的角度剖析,為什麼心流能夠帶給人們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我們又該如何運用這種狀態,創造一段更美好、更快樂、更具意義的人生!
重新定義幸福
理論上,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的平均物質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整體人類的幸福感應該要不斷提升,畢竟當代的普通人往往享有許多連古代君王都無法體驗的便捷與享受,例如跨國的美食與文化體驗、搭飛機旅行、便利的網際網路等等。但現實是,享受著文明生活的同時,卻有更多人受情緒問題所苦,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畢竟宇宙並非為了人類的需求而打造,自然環境中,存在著種種對生存不利的條件,即使發展出再先進的科技,還是有短期間內無法被攻克的挑戰,更別說人類內部自己的競爭與比較所帶來的消耗。這種現實與期待之間的落差,是驅動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卻也是使我們感到匱乏、混亂、不快,使內在精神秩序變得混亂的感受,而這種渾沌的狀態被作者稱為「精神熵」。
儘管有些人會樂觀的認為,人類的心智存在著無限的潛能,等待我們去開發與應用,但事實上,每個人在同一時間能感受的情緒與想法有其上限,這取決於我們的精神能量,或者說專注力。人一生能夠運用的專注力看似充沛,實則隨著時間流逝以及身體機能的衰退,而不斷的在消耗著,而這樣有限而珍貴的精神資源,應該花費在帶來混亂與匱乏的精神熵,還是生命的其他事物上呢?
「心流」或者說「最優體驗」,是一種人們能夠完全掌控自己專注力的狀態。無論是從事高難度的體操動作、進行瞬息萬變的困難遊戲,還是和他人展開一段愉快的對話,只要是全神貫注,將精神能量完全集中的時刻,都是一種心流的狀態。
多數有過心流體驗的人會分享:「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時刻,你能夠感受到一種全然的掌控感,忘記了時間、飢餓,那些與當下不相干的身體狀態,眼前只剩下你的目標。」就像攀岩的人眼裡只會看到要攀爬的下一塊石頭,閱讀的人只會看到書上的文字一樣,當你暫時遺忘了其他不相干的事物,甚至遺忘了自己時,那些帶來煩惱、痛苦、負面的精神熵自然也不會繼續消耗你寶貴的精神能量了。
身體與心靈的心流
儘管心流的出現與否並沒有絕對的公式,但通常會出現在面對的挑戰些微超過自身能力時,當挑戰的難度不至於簡單到太無聊,也不至於困難到產生焦慮時,更容易將所有精神能量投入在挑戰中,進入忘我的境界。雖然容易進入心流與否,和個人的性格特質有一定關聯性,但透過心態調整和練習,任何人都有機會享受到心流的美好。
身體是我們感受世界的終端,藉由這個媒介,我們才能認知並存在於這個世界,因此,不需要過於複雜花俏的技巧,只是靜下心來感受身體的五感,有時就能進入心流的世界。無論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都各有不同領域和層次的感受可以品味與分析,試著更有意識的去認知自己的身體吧!屆時,即使只是單純的進食都有機會帶來無窮的樂趣。
透過更主動的去控制自己的身體,例如舞蹈、攀岩,甚至性愛,在身體與外在世界互動的過程中,試著做出更合適、更高竿的回應,這本身就是需要高度精神能量的一項任務,自然也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不只上述所提及的幾項活動,事實上,各項體育競賽所包含的元素,例如不同程度的挑戰、自成規則而能抽離現實的特質,都與心流產生的條件不謀而合。
雖然透過身體才能感受世界,但心靈才是我們解構這個世界的處理器,經由心靈的詮釋,所有感受到的資訊才能產生意義。而人類心智所能做到的不僅止於此,透過圖像、文字、語言等符號的發展與運用,我們可以在腦海中超脫現實,建構一個精彩多變的世界。
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鑽研科學與哲學,甚至是做白日夢,都是值得我們投入大量精神能量的心靈活動,而符號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透過這些思想活動,人類不斷擴展自己的潛能與複雜性,並發展出多元精采的社會與科技,甚至將許多原先只存在於腦海中的想像,逐步轉化成當今的現實。藉由想像的能力,即使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中,也能創造一些美好的事物,讓靈魂不再乾涸,讓生命產生意義。
翻轉混沌並創造意義
即使身體與心靈的感受都與自我相關,但心流並不是一件只關乎自我的事情,只要足夠投入,和外在世界的互動也都能產生心流。和工作相比,許多人情願整天躺在沙發上追劇,但根據研究顯示,由於工作時經常面對和自身能力相仿的挑戰,產生心流的頻率遠大於那些無所事事、心不在焉的休閒時刻。
與他人互動,也是許多人感受到心流的時刻,和家人、朋友、伴侶談天,或一起進行某項興趣時,往往也讓我們忘記了時間與自我的存在,徹底專注的投入在相處時光中。然而工作和人際互動,也是我們最常產生精神熵的時刻,無論是工作時遇到的不順,還是複雜人際關係產生的社會壓力,也都經常讓我們的意識陷入焦躁與不安中。
但相較於這些日常生活的煩惱來說,人類有時會遇到更加艱辛的混沌狀況。作者和其研究團隊針對遭遇意外而產生肢體障礙、失明的人們進行研究,發現許多人同時將這場意外,視為人生中最不幸,卻也最重要的生命轉捩點。失去了某些習以為常的能力雖然給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但刪去了多餘的選擇後,也讓這些人更專注在自己能成就的目標上。
「耗散結構」是一種能夠自混沌和無序中汲取能量,產生秩序的系統,例如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讓原先無序來到地球的太陽光和熱,轉換成生物可以運用的能量;例如人類將帶來自然界的閃電和熱能,轉換成能夠為人所用的火,用來加熱食物、製造更多工具。
心流並不是某種阿Q精神,也沒辦法幫助我們遠離所有的痛苦和悲劇,但透過學會控制意識,能夠建立起從痛苦中獲得成長的耗散結構,在混沌中找到值得專注的事,並藉此突破身體的限制,獲得心靈的成長。而若專注於特定領域,運用心流帶來的能量不斷突破、成長,人們將能夠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