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民主國家的人民來說,選舉是展現影響社會、發表意見的重要管道,在台灣自然也不例外。在你投下手中神聖一票時,你是如何做出選擇的?是考慮到候選人的政見、經歷、背景,還是選黨不選人,只要黨對了,就算放顆西瓜也閉著眼睛投下去呢?
《人選之人:造浪者》是一部以選舉為主題的台劇,主角不再只是檯面上那些光鮮亮麗的候選人,而是懷抱著理想在背後推動浪潮,默默努力卻從未被鎂光燈看見的幕僚們。
屬於台灣的政治職人劇
故事的視角跟隨文宣部的副主任翁文方(謝盈萱飾演)展開,每逢選舉期間,總是負責製造議題與輿論的文宣部最忙碌的時刻。他們得隨時注意各大討論區的議題與風向,絞盡腦汁思考新的策略抵擋對手的政治口水,並將對方拉進對自己有利的戰場當中。
在故事的前期,一起又一起的事件發生,帶著觀眾看見關於新住民、死刑存廢、同志議題、環保議題等在社會上充滿歧見與紛爭,說不清答案也凝聚不出共識的問題。藉此帶出在每一次的選戰中,政治人物必須謹言慎行,且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艱難。
演員賴佩霞將公正黨總統候選人-林月真詮釋的十分動人,身為一位女性領導者,一位有理念的政治人物,即使許多時候不能直接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但仍然透過她溫柔堅定且充滿智慧的態度,展現了打動人心的領袖魅力。透過演員們對政治人物的演繹,看見了政治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在這其中更有著許多不得不的妥協與無奈。
雖然帶到了這些政治上的無奈,但《人選之人》的主軸並不像《紙牌屋》或《國際橋牌社》那樣聚焦在深層的政治內幕與交易,而是更多的展現這些投身於政治的人們,和普羅大眾一樣平凡而日常的一面。政治只是這部作品的一個面向,但其本質還是一部職人劇,因此更多聚焦在幕僚團隊的日常與艱辛。
流暢自然的演員與台詞
或許是因為我們對中文日常情境的熟悉,在過去的台劇中,許多演員間的互動和台詞往往會給人一種矯情、刻意的感受,但在看韓劇、美劇的時候就不太有這種感覺,如果有韓語、英語的母語者還請不吝分享觀看各自國家戲劇時的感受。
但在《人選之人》中看不到這樣的缺點,拍攝團隊做了很扎實的田野調查,編劇在設計台詞時也非常用心。這些角色就像我們在街頭巷尾會看到的各種政治人物,而在職場上的呈現,也像是台灣形形色色職場的縮影,會碰到倚老賣老的高層、老屁股同事、可靠但又有點兩光的上司,關心兒女卻又說不出口的傳統父親。這些日常的對話和人物,都呼應了台灣人的生活感受,拉近了觀眾和故事的距離。
尤其是由黃健瑋和蔡亘晏飾演的夫妻,由於每逢選舉期間,身為文宣部主任的陳家競(黃健瑋 飾演)總是忙碌於政治幕僚的工作,無法兼顧照顧小孩和家庭起居的責任,夫妻間產生了衝突和距離。
兩人在劇中展現了現實夫妻總會面對的種種困難,但陳家競也試著透過不斷的溝通找回對彼此的愛,兩人吵架時的嘴砲和姿態,就像生活周遭會看到的老夫老妻。那自然流暢的互動,說這兩個人真的是夫妻我也絕對相信,事實上,兩個演員在現實中真的是夫妻啦XD,難怪呈現得那麼自然,而且劇中需要過去回憶或照片時,也有許多現成的素材可以使用了,真是一個有趣又巧妙的組合。
平凡而深刻的同志議題
在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翁文方女同志的身分,也發現她半年前競選議員連任之所以落選,與一起暴力事件相關,而事件的起因正是她同志的身分。但在《人選之人》中,並未特別著墨延伸這方面的故事,只是平平淡淡的帶過,雖然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但只是用很溫暖且日常的方式,帶著觀眾看見翁文方和其伴侶的互動。
我特別喜歡這部作品處理這個議題的方式,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仍必須透過遊行、宣導、抗爭的方式來喚起大眾對多元性別的認識與尊重,但就像在劇中也說到的一樣,希望有一天這樣的價值觀不再是一個需要被特別強調的訴求,而能夠成為人們自然而然的選擇。
就算在最民主自由的國家中,也還是有極端保守人士存在,也許這個社會永遠不可能達到完全的和平,總會有理念的碰撞與爭吵。但尊重多元價值和他人的選擇,本就是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無論抱持什麼樣的理念,如果選擇放棄理解他人,都是對這個社會的一種傷害。希望某一天,這些關於種族、性別的紛爭能夠漸漸被淡化,或者說,希望尊重多元這件事,能夠被內化成人們心中堅定的價值。
就像在這部作品中呈現的方式一樣,展現平淡而堅定的力量,不須特意強調,也不須以充滿戲劇張力的衝突來讓人們看見,但每個人都能看見,也都知道這是一件對的事情。
打動人心的金句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
「面對巨大、陳腐的系統,你會選擇挺身對抗,還是默默的息事寧人?」在這個虛構的公正黨中,也一樣發生了再真實不過的性騷擾事件,但層層的官僚體系,以及為了選舉的一句「大局為重」,都壓抑著被害人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受害人面對這種難以跨越的障礙,打算選擇接受放棄,接受道歉息事寧人時,翁文方的這句台詞,似乎說出了無數小的心聲。不只在面對性平事件時我們不該就這樣算了,碰到社會體制的許多問題時,如果我們也都選擇算了,那一切都不會改變,而我們或許也就這樣慢慢被體制給同化。
「請等待這個社會追上妳們的那一天。」
這句話出自公正黨主席-林月真,是寫給兩位性騷擾受害者道歉信的結尾。雖然事件獲得了處理,但在種種現實的考量下,仍未能以正式的管道讓加害者獲得應有的懲罰。這句話看似透露出無奈與愧疚的心態,但細細品味,似乎也傳達了一種溫柔堅定的理念。
而作為一位領導者,林月真的這句話也傳達了一種決心。雖然現況並不是那麼美好,或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讓改變發生,也或許前方的路途充滿險阻,但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終將持續帶動改變,逐漸和社會一起追上你們。
「這些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可是這些很小很小的事情,都跟台灣的未來一樣重要。」
忙碌於選舉工作的文宣部主任陳家競,同時也面對著婚姻的重大危機,為了他所重視的台灣未來,他將絕大多數的心力與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卻無意間忽略了家庭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那些小事情。試圖挽回婚姻的他卻還沒搞懂這個道理,無法真正的放下選舉,放下對新聞時事的關注,空出一些全心和家人相處的時間。
直到某次和他老婆敞開心胸的對話,她的一席話才徹底點醒了這個忙碌於工作的男人。確實和台灣的未來相比,家庭中的種種雜務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每一個家庭正是由這些瑣碎的小事組成的。就像禮記中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連自己的家庭都照顧不好,又該怎麼做好治國的台灣大事呢?
30歲之前不是左派沒有良心。30歲以後還是左派沒有腦袋。
對於年輕人來說,每個陳舊腐敗的體制中,似乎都充斥著需要被改革的制度與現象,自然也就容易認同支持進步改革的左派思想。但隨著在社會中打滾,參與了太多的現實、無奈、妥協,很多人就這樣慢慢的被同化了,畢竟跟著別人的作法走,總是比較輕鬆。
但世界畢竟不是選擇題,不是只有左或右兩種選擇,或許在經過社會的洗禮和摧殘,看到更多社會運作的真相後,我們會意識到改變是一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就得放棄改變,而是應該在持續的對話與溝通下,找到下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而這也正是《人選之人》這整齣影集所展現的精神,「如果欺騙可以讓接下來的四年都不用執行死刑,那這樣的欺騙算是不好的嗎?」你可以認同這樣的欺騙嗎?你又是否贊同這一句話呢?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
推動改變的人選之人
整體來說,《人選之人:造浪者》確實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集,沒有過去台劇常有的台詞問題,在選角上也十分用心,不只關鍵角色充滿魅力,作為甘草角色的許多配角也都像是日常生活中會看到的那些形象。而包含謝盈萱在內的一眾演員,也都以出色的演技支撐起整部影集的情感。
但正如前文曾提到的,如果你預期會在這部影集中看到許多政治的攻防、黑暗面、私下交易,那這個故事可能不符你的期待。雖然在前面幾集中討論到了各種議題,關於政治人物的能與不能、性別議題、廢死議題等等,但到了故事中後半段還是聚焦在單一事件,並因此決定了整個選舉的走向。
某種程度來說會覺得這樣的結果有些理想化,也會感到格局似乎還是縮小到單一人物的情感和遭遇。這會是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畢竟性別暴力的題材在去年的《她和她的她》中有更深的詮釋,但前面提到的幾個面向,都是確實會引起人們思考的議題,卻沒能加以深入的詮釋。
但這樣的結局似乎也呼應了故事中提到的,選民不理性的那一面。無論我們承認與否,很少有選民真正深入了解過每個候選人、政黨的政見與理念,並做出思考後才投下手中的一票,大多只是憑著感覺,跟隨社會的輿論做出決定。
故事中的時間軸從大選前十個月開始,而這部影集上線的時間,也正是2024總統大選的十個月前。很難說這樣的安排只是巧合,或許也是要藉著這個故事,帶觀眾從不同面向去看待政治和選舉這件事,並提醒我們謹慎思考,不要浪費了國家賦予我們以選票展現公民意識的權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