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沉重的歷史傷痛|流麻溝十五號

  以「白色恐怖」「綠島再叛亂案」為背景,改編自曹欽榮的口述書籍《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於近期上映。當時的綠島又被稱為火燒島,關押著一群政府認定的思想犯,他們被迫在思想再教育營中進行勞動,「被迫自願」進行「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向威權政府宣示他們的忠誠。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仍有一群人,以不服從的反抗,捍衛著思想的自由價值。

流麻溝十五號宣傳海報
流麻溝十五號/湠臺灣電影粉絲專頁

改編自史實的沉重故事

  本片經過扎實的田調,除了參考書籍資料外,亦訪問了多位當時的倖存者。忠實呈現當時的生活樣貌,除了強迫勞動、飢餓、關碉堡、倒吊等刑求方式外,在語言上也十分考究,如幾位本省人常在對話中夾雜閩南語和日語,是因當時日治才結束不久。仔細聽也會發現,外省士兵的口音也各有不同,正反應了當時國民兵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現象。

  片中三位主角是綜合真實受難者經歷、身分後重組的虛構人物,有只是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就被特務逮捕的無辜學生;有為了再見妹妹一面,而不擇手段的外省女子;也有相信社會主義可以改變社會,不願屈從威權政府的知識份子。在流麻溝十五號的再教育營中,形形色色的人被迫受害,他們的共同點只有一個,就是「惹了當權者不開心」

  不同於過去對白色恐怖受害人的想像,在電影中我們發現,許多外省人,就算是忠貞的國民黨員,也可能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被誣陷入獄。

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

  在片中,為了討長官的歡心,看守的軍官發起了「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要求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國家的忠誠、對共產黨的深惡痛絕。輕則要求畫海報、寫標語、演話劇,重則要求男性受刑人將反共標語刺在身上,女性受刑人用血書展現反共抗俄的決心。表面上採自願形式,但若不從,就以強迫勞動、不給飯吃、焚毀家人寄來的信件,從生理和心理施以壓力,要求受刑人簽字參與。

流麻溝十五號中,被威逼利誘參加愛國運動
流麻溝十五號/湠臺灣電影粉絲專頁

思想改造的課程與反共話劇

  被關押在流麻溝十五號的思想犯們,幾乎被斷絕了對外獲取資訊的一切管道,只能透過私下偷偷傳遞的信件和報紙勉強知道外界情勢。在這裡,他們能讀到的資訊,只有少數被允許的書籍,被當作包裝紙偷偷夾帶的報紙,以及教育營內充滿愛國反共意識的教材。甚至就連娛樂,也只剩下充滿八股意味的反共話劇。

流麻溝十五號/湠臺灣電影粉絲專頁

絕美的鏡頭語言與人性光輝

  這部電影在劇情與鏡頭語言的運用上非常流暢,綠島的海與風,即使無情卻又在導演的鏡頭下變得如此動人。就像這一個綠島上的再教育營,本可以挑選更加泯滅人性的角度來詮釋,用更煽情的敘事方式來抓住觀眾的目光。然而導演選擇從再教育營中,人與人之間的扶持與真情出發,將更多的比重放在那些美麗而溫柔的事物。

  也許是為了不再加深歷史的傷痕,在本片中刻意的忽略了槍聲,沒有太多的屍體,也沒有太多的嚴刑峻罰。如同一部「火燒島監獄圖鑑」,更多聚焦在當時出現在背景時空下的每個人,以不同的省籍、性別、身分參與進這個故事。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面向,即使是片中最惹人厭的角色,你也很難說他是一個純粹的壞人。行惡的,更多是體制,以及掌握著體制的少數邪惡。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在電影中特別讓兩個重要人物模糊化,而不拍攝出一個具體的形象。因為導演不希望將這份仇恨延續。記載下這個故事,更重要的是展現在那段黑暗歲月中,仍然純粹且美好的信念。

流麻溝十五號中,無論如何也不願屈服的信念
流麻溝十五號/湠臺灣電影粉絲專頁

以純粹觀影的角度來看《流麻溝十五號》

  屏除身為一位台灣人,對於那段歷史的不捨與反省,單純以欣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除了前段曾提到,每一個畫面都充滿藝術性而美麗,對於人的描寫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做為一部「火燒島監獄圖鑑」,形形色色不同身分背景的人在本片中出現,卻少有角色是全然平面且無用的。人物選擇適當,且恰如其份的分配在故事中。

  另一個優點是本片的敘事。以一部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影來說,無可避免的承擔起一定的教育責任,然而本片在具教育性的同時,能不流於說教,將動人故事以流暢的敘事完整呈現,搭配上演員出色的演出,兼顧了教育意義與娛樂價值間的平衡。這是過去在台灣電影中比較少看到的,也是本片令人驚豔的地方。

  然而整體來看,難免還是有一些使人出戲的小遺憾。在語言運用的部分,扎實還原田調後的語言樣貌,這一點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自然是還原當時情境,缺點在於,畢竟非演員慣用的語言與腔調,有些不自然處就使人出戲。而前文有提到,導演應該是有意識的忽略了槍聲、屍體,以及那些可以更加煽情的敘事要素,其中自然有希望弭平傷痕的正向意義,卻使本片少了一些戲劇張力。即使敘事流暢,最後整體的觀影體驗還是流於平淡。

流麻溝十五號劇照
流麻溝十五號/湠臺灣電影粉絲專頁

希望更多屬於台灣的過去被看見

  即使前面說本片最後流於平淡,但電影最後的彩蛋還是在我身中投下一個重重的震撼彈,避免影響觀看體驗,在這邊就不暴雷了,但這一段故事真的帶給我許多反思。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言論與思想自由,究竟建立在多少前人的犧牲下才終於獲得?從《返校》到《流麻溝十五號》,在一部部電影中,我們漸漸認識了白色恐怖接近半世紀的時光中,曾經發生的悲慘故事,而當我們更願意去直面過去曾受過的傷痛,才能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