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如果在你面前有著一紙合約,簽約後你將成為一名消耗工,意識和身體狀態將被上傳,每次死亡後就會複製出一個新的你,相當於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永生不死。代價是你必須負責這趟太空殖民中所有危險、致命的任務,包含但不限於暴露在輻射下修理船艙、毫無防護的面對致命病菌、對抗未知的外星怪物。
你會簽下這份合約嗎?
故事描述欠下鉅款的米奇,為了不成為人體收藏家名下的展品,只能簽下這份消耗工合約,踏上充滿未知死法的太空之旅。每次死去被重新列印編號就會加一的他,在某次探險中意外生還。當他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總部,沒想到新一號的米奇已經被列印出來了,進而導致兩號米奇同時存在的窘境。
改編自科幻小說《米奇7號》的《米奇17號》(即時評分),由韓裔導演奉俊昊執導。曾執導《寄生上流》、《末日列車》的他,擅長以充滿張力的黑色幽默,呈現階級間的緊張與對立,這次以每一份卡路里都得斤斤計較的太空殖民為背景,網羅演技精湛的演員羅伯‧派汀森、史蒂芬·連、馬克·魯法洛,為我們帶來一齣獵奇荒誕的科幻喜劇。
忒修斯的那艘船
希臘傳說中的勇者忒修斯征討了食人的牛頭怪物米諾陶洛斯,過程中搭乘的木船後來被擺放在雅典城中作為紀念,歲月流逝,因為腐朽修繕,組成這艘船的零件被逐步替換,直到最後雖然形體相同,但整艘船已經沒有半個原裝的零件了,請問此時這艘船還能算是忒修斯原本搭乘的那艘船嗎?同理,就算擁有看似相同的身體與記憶,被重新列印的米奇還能算是原本的米奇嗎?

在原著《米奇7號》中,不只一次引用了這個歷史悠久的哲學問題,挑戰讀者對於生與死的認知。喜好閱讀和研究歷史的米奇,同時也讀到許多成功與失敗的外星殖民案例,在其中有許許多多和他一樣的消耗工,經歷了千奇百怪的死亡方式,在人類探索未知星球的過程中,做出了血肉模糊的貢獻。

即使如此,以非自然方式誕生的消耗工們,必然得面對各種異樣的眼光,以及自我認知的懷疑,為此,各殖民地都針對消耗工訂下了嚴格的法規,確保同時只能有一位消耗工存在,上一號死亡後,下一號才能被列印。因此當兩個米奇同時存在時,不只得面對自我認同的巨大危機,還得想辦法不讓其他人發現這起天大的違規。
《米奇7號》=《米奇17號》嗎?
事實上,就算一般人不會經歷像米奇那樣激烈的全身換新,絕大多數的身體細胞仍會因正常的新陳代謝而於數年間全數更新,但在這種漸進的情況下,很少有機會去思考,「我之所以為我」的核心是什麼?這或許也是科幻小說或電影迷人的地方,藉由某種超脫現實卻又奠基於現實的設定,讓人們得以思考關於生命的本質性問題。而作為改編作的《米奇17號》,又與原著有哪些設定上的不同呢?

改編一:枉死了十次的可憐米奇
為了使觀眾更能體會到消耗工性命的廉價,奉俊昊導演大筆一揮,故事中米奇的編號就從7號變成了17號,代表米奇在這過程中又經歷了額外的10次死亡。有幾次死亡承襲了原著,是為了全體船員所做的不得不的犧牲,卻有更多單純因實驗人員失誤或好奇所造就的枉死,增添米奇性命廉價感的同時更為本片添加了濃濃的黑色喜劇色彩。

改編二:大腦神隱的基地指揮官
馬克魯法洛飾演的馬歇爾指揮官,在原著中雖然有些迂腐成見,但基本上還是一個為了殖民任務盡心盡力的領袖,但在電影版中,演員的動作和說話方式似乎模仿了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誇張化的言行加上刻意降智的詮釋方式,使馬歇爾成為身旁人物的魁儡,奢侈浪費的作派更與船上的眾人形成鮮明對比,也為本片加入了奉導擅長的階級對抗元素。

改編三:背景時代大跳躍
考量到故事所能處理的篇幅,此殖民飛船的出發地從原作中的某殖民行星改成了地球,時間點也從遙遠的未來拉回了你我現處的二十一世紀。從原著的外星大殖民時代,退回到人們才剛從地球開始向外探索的階段,因此少了原作中各種有趣的外星殖民案例,以及從中延伸的有趣啟示,是這部改編電影有些可惜的部分。

回到本章標題,經過了這麼多調整與修改,就像故事中經過一次次死亡,米奇的性格也逐漸產生變化一般,《米奇7號》等於《米奇17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原作認真中帶點黑色幽默的科幻作品,加入了許多諷刺與黑色元素,成為一部徹底的黑色荒誕喜劇。雖然對原作粉絲來說難免稍嫌可惜,但不失為一部風格獨特的有趣作品。
出乎意料的黑色喜劇
當人可以不斷復活時,死亡意味著什麼?被列印出來的新一號米奇,難道真能順理成章的視為舊米奇的延續嗎?生還是死的哲學論辯令人想起諾蘭的電影《頂尖對決》。儘管有許多可以深入發揮的議題,但《米奇17號》卻都只是淺嘗則止的帶過,把握住作品調性,以荒謬、諷刺的方式,營造令人莞爾的喜感。

電影最大的看點當屬羅伯派汀森一人分飾兩角的精彩演技,但除此之外,壯闊的外星地景以及飛船生活,還有伏蟲群暴動的大場面,亦是導演首次與好萊塢合作才有機會呈現的高成本演出。說起伏蟲,這個來自原作設定的外星原生生物,導演參考了《風之谷》中的王蟲形象,加上一些水熊蟲的要素,乍看之下有點醜陋古怪,卻在觀影後成為醜萌的最佳吉祥物,也為本片加了不少可愛分數。

無論是片中角色還是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難免將伏蟲視為怪異的外星生物,殊不知在這顆星球上人類才是真正的外星人,不免讓人想起同樣因人類到來而滅絕的可愛生物渡渡鳥。馬克魯法洛浮誇的言行也令我想起了另一部近期的電影《狂人法則》,近似於川普上任以來的各種狂言狂語,這部作品也藉此嘲諷了極端主義思想,以及階級之間的對立,卻又不如導演過去作品《寄生上流》、《末日列車》那般發人深省。

總體來說,作為韓裔奧斯卡導演與好萊塢的首次合作,這是一部水準之上的娛樂作品,但若考量原著《米奇7號》的內涵,以及眾星雲集的演員陣容,又不免有些讓人失望,或許這正是這部作品至今評價普通的原因吧!換個角度想,也許觀影前先放下期待,不帶預設的進場,更有機會看見《米奇17號》優秀可愛的地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