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窮人的經濟學》的作者,是201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夫婦,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兩人既是研究夥伴,同時也是一對致力於終結貧窮的夫妻。以被稱為隨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研究方法,評估國際間各種針對窮人的政策與援助發揮的效果。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左)與杜芙若(右),同時也是《窮人的經濟學》一書的作者。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左)與杜芙若(右),同時也是《窮人的經濟學》一書的作者。

  經歷十幾年的田調與分析,除了評估各項策略對於終結貧窮這一終極目標所發揮的效果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思考「為什麼有些方式沒辦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策略的失效背後當然有複雜的因素,除了政策設計者因本身意識形態、慣性、忽視三大因素,而導致政策與實際應用面的巨大落差外,人類本身的思維弱點,也是造成許多政策無法發揮效果的一大因素。

  書中提及的種種分析與研究,除了幫助政策制定者與國際組織在協助窮人擺脫貧困時有更多參考的數據外,其中對於窮人身處困境的描述,以及如何終結貧窮的思路,似乎也提供了現代社會的許多「窮忙族」,跳脫所處階層的一種思考方式。

  在本書中出現的種種案例,雖然無法直接適用在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但其中對於人性弱點的探討,以及如何擺脫貧窮困境的思路,還是讓我深受啟發。在這和你分享夏流讀完本書的感想與心得,希望也能帶給你一些收穫,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認識貧窮的本質

  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貧窮」到底是什麼?第一時間想到的答案,可能會覺得貧窮等於沒錢,也就是一種缺乏的狀態。但如果是這樣,對於那些窮國、窮人來說,只要願意持續工作存錢,就不至於永遠受困於貧窮的處境當中,每個人只要願意儲蓄,也遲早可以財富自由,擺脫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不是嗎?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簡單,讀完本書後我認為,真正的貧窮並不是單純的缺乏金錢,更核心的問題應該是缺乏希望。奪走人們希望的是一種被經濟學家稱為「貧窮陷阱」的狀態,當未來的收入因種種不利因素,而無法持續成長,一天賺得比一天少,也沒有多餘的資源和心力去改善生產方式以賺取更多收入,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永遠無法脫離當下階層以及貧窮的狀態。

Image by billy cedeno

  若以臺灣為例,就好像年輕人想要買房,但房價成長的速度永遠比薪水增加的速度快,乍看之下好像薪水隨著年資慢慢成長,但扣除日常所需和通膨後,賺得其實越來越少。這種無法改變現況的困境與絕望,就好像窮國與窮人所面臨的貧窮陷阱,將我們死死困在當下,成為每日工作卻又不知為何努力的窮忙族。

  所以物質資源的缺乏,只是貧窮的一種表象,真正將人牢牢抓住的,正是這種被稱為「貧窮陷阱」的狀態,無論怎麼努力也找不到擺脫貧窮的希望。而對於身處相對富裕國家,至少三餐得以溫飽的我們來說,或許該稱之為一種「階層陷阱」,讓許多人高不成,低不就,受制於所處的環境而始終無法跳脫。

如何跳脫「階層」陷阱?

  當你手中有一筆閒錢,你會選擇拿來犒賞自己,還是選擇投資擴大自身的獲利能力?在書中舉了一些例子,有些人明明因營養不良而沒辦法穩定的工作,卻寧可將存了幾個月的錢拿來買彩色電視;也有拾荒者每天用收入的大部分去租用推車,然後將獲利用來買菸或喝茶,卻沒想到將錢存下來買一台推車,就不用存下大多數的收入,不用將錢都拿去繳租金。

  跳脫「階層」陷阱的關鍵,往往在於你如何運用手上的資源,是否能分清消費投資的差別?手中賺取的資源與金錢,是選擇拿來強化自己的獲利能力,還是拿來化作當下的一次性消費?

Image by Kamalakannan PM

  我們往往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宏大的夢想和改變,卻忽略了小投資日積月累帶來的回報。想著要存錢買房,卻因房價過高而覺得缺乏希望,但若將目光轉向能增加我們賺錢能力的小額投資,藉著收入的逐步增加,是否能讓原本遙不可及的目標漸漸變得觸手可及。

  投資並不代表一定要開店做生意,在有限的資源內,精進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透過閱讀、進修等小額甚至零成本的自我投資,取代一次性的消費,增進自己每個時間單位的價值,才是讓自己跳脫所屬階層的關鍵。

時間的不一致性

  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當下付出代價,未來才會收穫成果,例如前文提到的投資,就需要當下付出金錢,未來才有機會獲得更多回報。相反的,也有許多事是當下獲得快樂,未來才會付出代價,例如許多一次性的娛樂,或抽菸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由於我們的遠祖身處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需要更多注意當下的狀況,我們的大腦往往傾向放大當下的感受,而忽略未來的後果,這種現象稱為時間的不一致性

  正如前文所述,這樣的心理傾向使得許多人將資源花費在當下的消費,而忽略了對未來的投資,同樣的也造成了許多窮人的健康問題。在《窮人的經濟學》一書中,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來描述這樣的現象。

  例如疫苗能夠降低孩童感染疾病的風險,讓其未來的可預期收入大幅度增加,但由於醫護人力資源的缺乏,家長往往需要長途跋涉才能帶孩子去注射各種疫苗。而能夠減少瘧疾風險的蚊帳,以及一些能夠增加工作表現的維生素或營養素,也往往因需要事先付出代價,未來才能得到好處,而被許多人忽視。

Image by David Mark

  這樣的思維偏誤是每個人在試圖跨越階層時必然會碰到的阻礙,而如何克服這樣的慣性,讓自己將更多的資源與心力投注在長期有益的事情上,將會是能否成功跳脫階層的關鍵。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也有相關的內容,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供讀者參考,在此附上心得連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風險的控制與分配

  由於窮人的資源有限,每一次的失敗往往會對生活造成難以承受的巨大衝擊與影響,因此窮人往往會透過人際間的互助,或從事多項不同的工作,以及更加保守的經營策略來規避風險。在已開發的國家中,我們有相對成熟的保險機制能夠規避日常的風險,例如健保、勞保,但這些只是保障我們溫飽與健康的基本需求,相同的概念如何幫助我們面對跳脫階層過程中的種種危機?

  投資一定有風險,就算是投資自己的能力,也有可能碰到精進技能後卻派不上用場的窘境,因此無論是針對股票還是生意進行的資本投資,都須切記不能將手頭的資源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Image by Steve Buissinne

  而除了投資時碰到的風險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發生許多突發狀況,若未提前做好預防,這樣的意外可能徹底破壞我們跳脫階層的希望。因此,保險與緊急預備金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機制,雖然我們希望這些準備都用不到,但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只要有機率發生的事就必定會發生,事先做好準備才是唯一的真理。

  除了準備半年至一年日常開支所需的緊急預備金之外,保險的規劃與安排需要謹慎的思考和評估,確保其能真正發揮效果,而不是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在關鍵時刻變成額外的負擔。

規劃與希望的重要性

  對許多窮人來說,不是不懂得儲蓄的重要性,但在隨時面對巨大壓力,且看不見未來希望的狀況下,當下的快樂往往更具誘惑力。微型信貸之所以能起到效果,並幫助許多窮人建立起自己的事業,真正關鍵的地方或許是給了這些窮人看得見的希望。

Image by Kasun Chamara

  在前文中我們也提到,貧窮的本質並非單純指缺乏的狀態,而是深陷沒有希望脫困的陷阱之中。因此給自己一個方向,一個有可行性的計畫與目標,在逐步完成的過程中看見能夠改變現況的希望,很多時候或許只是一種信心喊話,卻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味雞湯。

  但希望並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在確切可行的計畫下,讓自己度過漫長積累的一種心態建立。和三餐都難以溫飽的這些窮人相比,至少我們在追求跨越階層時,有更多經歷失敗的彈性與資源。藉著這些經驗,規劃出一套能確實通往目標的藍圖,才是邁向成功的根本。

額外延伸-《窮人的經濟學》中提及的教育問題

  教育是增加人力資本,幫助窮人跳脫貧窮陷阱,以及讓你我逃離階層陷阱最有效的工具。根據書中的研究顯示,在取樣的國家中,每多受一年的教育,平均會增加8%的收入。然而教育所能帶來的改變,絕對不只限於收入的提升,透過教育讓更多孩子看到希望與人生的意義,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但對一些擁有許多孩子的貧窮家庭來說,由於資源不足,往往只會讓特定性別,或家中較受疼愛的孩子接受教育。甚至在一些針對校園的實驗中也會發現,教師總是將多數心力以及資源投注在成績較優異的孩子身上。

  然而優秀的孩子有時候需要的不是大量的關注,而是自由發展的空間與靈感,在家庭中,若讓每位子女都能獲得受教的機會,往往才是最符合整體效益的選擇。而在校園中,將絕大多數心力花在少數資優的孩子身上,可能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對弱勢的孩子來說,卻可能起到雪中送炭的幫助,就此改變這些孩子的一生。

Image by AkshayaPatra Foundation

  不抱期待是對學生的最大傷害。

  這是書中一句令我感觸良多的話,在此和各位分享。儘管在義務教育普及的臺灣,每位孩子都有受教的機會,但教室中仍難免出現資源傾斜的現象。或許每位教學者都須提醒自己,只要孩子願意學習,我們都應給予其平等的關懷與教育。

改變未來,創造希望的成長好書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上)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下)

動機迷思|成功取決心態而非動機,高成就者的自我驅動法則